【影像製作】Eastern Flow幕後花絮—這些畫面沒見過!導演帶路花東隱藏版玩法

這一系列影片的誕生,來自導演對「感受」的執著。他並非旅遊影片的傳統創作者,而是來自當代藝術背景的實驗型導演。他曾說:「我不想拍很多大山大海,不想拍特殊景點。我希望的是濃縮到情緒結構裡。」於是,一種從內而外的創作方式開始萌芽——影片不再陳列地點與活動,而是呈現一種「人在場域中的感受」。
這種風格的影片,如同一場行進中的詩:它無需過多語言,只要觀看、傾聽、沉浸。
◆完整版影片連結

視覺詩學與拍攝實踐:沉浸式敘事如何落地執行

在拍攝手法上,影片採用了大量意象式與主觀視角的運鏡設計。無論是跳水那一刻的加速度、風拂稻浪的輕盈、或是瑜伽動作中的緩慢呼吸,攝影機總是貼近身體,捕捉感官的流轉。導演希望讓觀者如同親歷現場,因此不少畫面皆由導演親自下水、滑索、或站在崖邊完成拍攝。
畫面色調刻意壓低飽和度,保留自然光影變化,剪接節奏亦相對緩慢,營造「感覺而非觀看」的氛圍。這些技術上的選擇,背後其實是對「流動感」的深刻詮釋。


地景與情緒的對話:稻田、海浪與在地人的日常

拍攝過程中充滿挑戰,尤其是氣候的不確定性。原先預定拍攝金黃稻田的時段,恰巧遇上颱風侵襲,導演一度感到沮喪。然而,正當團隊打算放棄之際,在地朋友的一句話:「那裡的田應該還好」,讓他們轉進一條蜿蜒小路,意外發現一片被峽谷庇護的稻田尚未受損。當那片金黃出現在眼前時,導演說:「就是這裡了!」
這樣的場景選擇並非巧合,而是與當地人的深度互動與信任所產生的成果。片中多數演員為當地居民,他們並非表演,而只是重現他們平常會做的事——在海邊做瑜伽、下水跳浪、日出時靜坐冥想。這份自然流露的生活感,正是影片最動人的部分。


不只是創作,也是協作:一支影片背後的團隊流動

雖以導演為創意核心,但整個影片的完成實則是多方協作的成果。動畫組支援了後期剪接,對影片質感的掌握同樣純熟。製作團隊之間的默契與互信,使影片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品質輸出。即便拍攝現場充滿變數,整個團隊仍能靈活應變,快速調度,在看似混亂中找到最合適的節奏與節點,完成一場由情感驅動、由流動生成的影像創作。


歐立利影像製作團隊結合精湛技術與藝術情感,使花東不只是「看」的地方,而是能「感受」的旅程。透過與自然、人文的互動,讓每位旅人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故事,發掘與土地的深厚連結,真正走進這片流動之境。三月春暖花開的時節,正是啟程的最佳時機,讓我們跟隨《Eastern Flow》,一起發現花東最真實的悸動。

※喜歡展覽資訊介紹,歡迎至網頁右側【加入訂閱】獲取最新電子報
※國內外參展需求、品牌形象規劃、商業空間設計歡迎【來信諮詢】
※部落格分享之照片為展覽現場攝影,如內容侵害您的權益,敬請告知
               

Back to Top